公司信息

  • 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大道2000弄6层600室
  • elinker@cnelinker.com
  • 021-50937138; 021-50937136; 021-58858552

权威认证

  • UL
  • CE
  • CQC
  • ISO
  • MA
  • ROHS

相关网站

新闻资讯

重磅:教你如何降低企业成本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少有人愿意做辛苦的车间工作,企业只能用涨薪来吸引劳动力,但是在经济调整的年份,中小企业的盈利额定不会特别景气。如此,企业利润减少,经营成本却逐渐攀升,不少企业有苦难言。


       中国的人力成本上升,虽然在加快机器替代劳动力的步伐,但工厂的管理思维还停留在原有阶段。如果不立即调整,就会成为“夹心饼干”,不仅与越南、印度制造业相比没有竞争优势,而且与美国制造业相比也没有竞争优势。前几年美国人谈论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无法想象,今天似乎已成现实,中国制造被美国品牌商零售商换成了东南亚制造。中国轻工类产业的空心化已成定局。一个例证就是,现在在美国买几件服装,多数为越南或印度产的。


       按照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凡是必须以人力为主的行业,如服装行业、加工组装行业,中国都将逐步丧失竞争优势,迟早会转移出去。有些行业过去是以人力为主,却是可以改造的,可以改造成人机结合。然而,中国制造业的改造,不是简单的以机器替代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管理思想体系的改变。


       归纳起来,中美工厂管理大致有以下几个差异:


       1.中国工人基本是工序作业,而美国工人是流程作业
       在中国工厂,一个工序就是一个岗位,可谓一个萝卜一个坑。工人基本不动,而生产线在流动。人员密集程度由工序决定。这是中国工厂管理的基本特点。但在美国,一个流程只有一个岗位,一个工人负责全部流程。生产线在流动,工人也在流动。一个工人可以负责一条生产线,甚至可以负责一个工厂。中国工厂即使用机器替代劳动力,也是简单的工序替代。机器增加了,但对人员的依赖性仍然很大。正因如此,中国的制造成本是由工人数量决定的,而美国的工人工资虽然很高,但在成本中所占比例很低。经过简单核算后得出一个结果:美国与中国一家同等规模企业的制造成本相比,美国竟然只有中国的一半。

       2.中美工厂的设备差异不是核心,分工理念才是核心
       我们考察的美国工厂,既有1970年代的老工厂,也有刚投产的新工厂。从设备先进程度讲,美国的有些工厂不一定有优势,有些中国工厂的先进化程度、自动化程度也很高。但是,仍然不如美国工厂,我认为美国是分工理念的差异决定的。中国工厂的专业分工非常细,甚至细化到工序,决定因素变成了熟练程度,而非专业水平。美国工人的分工是流程分工,一个流程必须全部熟悉。而事实上,美国工人的文化水平也不是非常高。


       3.大量非核心工作外包
       中国工厂的配套人员比例很高,有些配套人员是为了应对不时之需,平时并没有多少工作量,紧急时刻人还不够用。但美国工厂非核心工作基本外包,外包公司其实更专业,效率也更高。所以,在美国工厂是很难看到非核心人员的。而中国工厂的非核心人员配备,不仅一个厂要配套,甚至很多部门为了使用方便,部门内部也在配备,形成极大的浪费。


       4.产业链分工稳定,交易成本低
       我们见到的美国工厂,多数没有销售员,即使有人数也很少,要么兼职,要么老板就是销售员。产业链分工明确,交易非常稳定,而且多数是长期合同,大家都把精力放在确保品质稳定上。美国有很多产业辅导的企业(或称咨询公司),对产业链的研究非常精细,可以提供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咨询服务。


       5.工厂基本只有一级管理
       中国的很多工厂,管理层次很多。因为管理层次是由人数决定的。而美国的工厂,基本上都是一层管理,或者管理者就是一个人。所以在美国,几个人的工厂很常见。相反,中国工厂人员庞杂,职能部门分工极细,每个部门都有管理者。而分工越细,就需要管理人员协调,只要需要协调,管理就变得细化了。


       6.严格的电脑流程化管理
       美国工厂讲究流程。流程稳定的好处就是有序,不需要做多余的劳动。中国有很先进的企业用电脑控制自动化生产。但在美国工厂,电脑用于生产管理和控制已经常态化,非常重视数据分析。从这一点看,虽然美国没有提工业4.0,但比中国起步要早。


       我们不少干活,甚至加班加点干,为什么劳动生产率并不高呢?这是因为,中国工厂普遍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而不是现代工厂以流程为核心的管理。所以,成本在大规模制造时,反而变得高了。过去,人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角,设备是配角。中国工厂的管理,滥用了人力成本优势。滥用的结果是什么?一是人员太多;二是因为人员太多带来分工过细,流程过于复杂,管理层次过多,KPI的复杂程度太高。这些曾经被我们称为现代管理手段的东西,其实都是应该抛弃的,它是管理的“异化”。没有科学管理,就无法应对20世纪工业化大生产和巨型企业出现后复杂的管理问题。然而,科学管理解决问题时,它也在产生“副产品”,即管理本身成为一个问题,特别是管理的异化。中国制造现在已经处于临界点,这是人力成本与机器替代的临界点。如在这个临界点过渡得好,中国制造的优势是可以保持的,否则就真的成为“夹心饼干”了。


       中国制造怎么改变?专家学者建议:
       1.流程再造。就是抛弃原来以人为主的流程,或者简单的机器替代工序的流程。我认为流程再造可以节省大量成本。
       2.设备匹配。虽然我们引进了设备,但不是简单替代工序,应该形成设备在整个流程中的匹配。设备不一定很先进,但一定要靠设备进行流程化作业,人在其中只起简单作用。
       3.简化管理。极大地精简管理人员、配套人员、职能部门人员,解决分工过细的问题,解决管理流程过于复杂的问题,解决KPI考核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只有人员减少了,管理的结果导向才容易实现。我们了解到的美国工厂,基本不需要KPI。而中国企业则把管理搞得太复杂,因为每个人都不对结果负责,所以才有了KPI.KPI在中国企业可能短期内必不可少,但要尽量简化,不要过于复杂,复杂到看不明白,就失去了导向意义。
       4.利用产业链配套优势完成制造业升级。虽然人员成本上升,但是产业半径的优势还在,要利用这仅有的优势,迅速完成中国制造业的升级。
       5.提高品质,稳定交易。将以业务员为主的不稳定交易,变成以品质为主的稳定交易。在多数中国企业,销售员占比太高,销售成本太高,由此挤占了成本,使工厂缺乏控制品质的成本空间。


       制造业升级是势不可挡的世界潮流,如何改造,如何升级,还需要各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升级方案。欧美许多国家是制造业强国,但在国家体制和历史文化影响不同的大环境下照搬策略也是行不通的,我国南北方制造业重点不同,改革或许也不能相同。联捷电气作为端子制造商,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也感受到来自人力成本的压力,升级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