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之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又活跃在制造业。
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固有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个个新词的出现预示着在制造业领域的一场变革在所难免。传统工业时代,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目标都是做大做强,想成为世界500强。“在互联网时代,规模经济转向体验经济,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日前,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出席“2016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时认为。
“每个企业都要问自己,我的客户是谁,我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是什么。”张瑞敏说,为了消除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打通“较后一公里”,让双方真正实现及时、有效沟通,2005年海尔提出了“人单合一”的双赢发展理念。
所谓“人单合一”,是指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团队都与用户需求直接相连。单,不是简单地指“订单”,而是所有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海尔下了“要么创业要么离开”的决心,并进行了组织结构上的创新:取消企业全部科层制组织,砍掉一万多人的管理层,较终将海尔变成一个只有“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的创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从设计生产到物流配送,用户全程参与。“一系列过程都会发到用户手机上。更重要的一条是,产品生产出来后,不再进仓库,而是直接到达用户手中。”张瑞敏将这一商业模式称为“互联工厂”,即通过“智能交互制造平台”链接前端研发和末端用户。“传统工厂是一个物理空间,而互联工厂是一个网络空间,一个黏住用户的社区,这是它们本质的不同。”张瑞敏强调。而对于不同行业来说,这里的“用户”可以是分散的个人、也可以是产业链条上的分散企业。
就在上月底,工业自动化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的领先制造商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携手服务于全球工程师的分销商RS Components(简称“RS”)公司,以全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扩展在中国市场的电子与电气工程解决方案和服务供给,而这一切都基于“为了人类能有更好的体验”。
在中国制造业这场“颠覆”变局中,工业自动化厂商需要拥抱颠覆性技术,拥抱颠覆性商业模式,来一次“凤凰涅槃”的洗礼。正因为菲尼克斯电气“智造”观对“质量和品质是根本”的定位,以及菲尼克斯智能战略坚持“客户导向”、“产品/价值”,于是牵手服务于工程师的全球分销商RS,吹响双方拥抱未来智造的号角。
Electrocomponents始创于1937年,致力于服务全球工程师。目前,集团分销的产品来自于全球2,500多家领先供应商,产品类别主要有半导体、互连/无源和机电(IP&E)、自动化和控制、工具/耗材和测试产品,集团全球销售额的60%来自于电子商务。针对中国市场,RS在产品推广方面聚焦工业和电子系列,行业聚焦交通运输、制造业、公用事业及国防。RS以13个分销中心、600,000款备货产品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从研发、生产到维护和维修作业(MRO),并具备独特能力可满足客户的多品种、多品牌、少量产品的现货需求。
根据双方商定,RS将加强菲尼克斯电气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并将所提供的产品从24,000款左右扩充到30,000款左右。此外,中国客户还可从RS免费下载技术数据表和2D/3D模型,可通过电话、传真、电邮及24小时网上订购产品,RS将从先进的上海仓库为这些客户提供服务。同时,RS将根据中国用户习惯对网站进行持续优化与完善,在为中国市场带来各种技术创新的同时,致力为行业提供较佳的客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