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电子电气的发展,端子连接器的使用量大规模增长,伴随着国产的兴盛,相比前几年受欢迎的德系、美系、日系等品牌,国产端子的受欢迎程度大增。说起国产端子跟德系端子的区别,除去性能,端子的做工及品质是重要的一方面。
质量是制造永恒的旋律。中国制造,在这样一个当口,需要重新审视质量思维,才能走过这道坎。然而,对于企业家而言,质量的话题实在过于落伍,似乎已经成为中层干部甚至是现场工人的事情。
事实恰好相反,中国质量一直就是一锅夹生饭。中国质量体系,一直就未能正源清本,正面建立根据地。中国工业体系始建于前苏联的156个援助项目,这些分布在各地的项目,就像梅花桩落地一样,确立中国工业的结构体系。在昔日计划体制下的“质量”语境,对于用户的认识,几乎是零。至于设计与质量的关系,则很少被提及。这期间,质量经常被看成是一种时髦或者上进的榜样。
中国质量体系建设,跟国际的接轨,始于1987年开始跟随ISO国际标准,之后1994年有了ISO9000正式版。在1996年机械部发起的机械工业三大战役的时候,“产品质量翻身”名列首位。然而机械部在1998年被解散。质量体系,就像是一盆被仓促震翻的火炭炉,火星四下而去,体系再难说完整。这是一个大干快上的挣快钱的潮流,那是中国制造业的加速度时代,只要有设备,搞制造的几乎没有不赚钱的。ISO标准,已经基本沦为一张郑重而空洞的道具,一如每年新年家门口要贴的千篇一律的对联。
而在2001年之后,中国质量就是跟着全球化的大船,顺风而行,见山开山,见水搭桥,都是应景之作。太多的企业,需要ISO这张证书,来证明质量流程已经符合规范。但实际上,在很多企业,这不过是一种应景性的背板。当标准认证组的人一离开,它们的命运就像高峰会的背板一样,会议之后立刻被撤走。无论如何光彩,生命只有三两天。
这期间涌现了一些优秀的制造商,包括华为、富士康、海尔、格力等,都在质量方面建树颇丰。然而这只代表了个体的崛起,一个群体的质量思维,还没有形成。质量体系,不是简单的标准、计量、认证这些质量基础设施的硬件叠加,而是由工业思维、质量意识、品质荣尊感等工业文化的软实力之和。
美国质量大师戴明在日本最大的功绩,就是一套系统原理得到了广泛的接受。他1950年在日本提出“使生产成为系统”的看法,切中了日本早期幼稚制造的要害。只有生产系统是稳定的,才可以谈得上后来的精益系统或者丰田生产方式。日本管理者和工程师,在制造之外,构建了一套质量系统,然后三十年如一日,一板一眼地实行。这才是日本制造真正胜出的原因。
而当下,国际化逆流涌动之地,中国制造需要一种群体质量的提升。“新质量思维”呼之欲出,既有新的数字化技术的加持,更有对质量体系的深度普及,重新熔炼中国制造尚未成熟的质量心智。
在连接器领域,想要提升质量,需要从开模谈起,模具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接线端子的外观,联捷电气自主开模,将源头的质量把控在自己手中,实现精密化生产。上海联捷电气具备一支专业、敬业、职业的研发队伍和一支严格的质量管控队伍,把控着接线端子连接器从产品外观设计、性能设计、材料选取、生产过程控制乃至质量检验等多道工序。制造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业,需要几代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共同努力,对于我国端子行业而言,不走捷径就是最好的捷径。